当前页面: 首页>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民政这五年”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这些养老领域相关问答实录干货满满!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为了集中展示五年来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10月21日,民政部举行“民政这五年”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老龄工作司副司长廖明、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儿童福利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赵泳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会上部分养老领域相关问答,一起来关注下。

 图片

  

新华社: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各界十分关注。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了老龄工作体制。请问民政部在落实老龄工作体制改革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推进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 

 廖明: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成立老龄工作司,承担全国老龄办日常工作,具体履行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能。同时,积极指导地方推进老龄工作体制改革。截至目前,各省(区、市)省级老龄工作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省级层面均保留老龄工作委员会,老龄委主任大多由分管民政工作的省领导担任。各省(区、市)老龄办均设在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均成立了老龄工作处室承担相应职能。市县老龄工作体制改革正在加紧推进中。

为认真履行老龄工作职能,前期我们协调召开了全国老龄委全体会议、印发了工作要点,对年度老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并制定了全国老龄委工作规则、成员单位职责和全国老龄办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健全完善了老龄委、老龄办工作机制。9月11日,我们又召开了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对民政系统做好新时代老龄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下一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能,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会同有关部门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健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机制,加强老龄工作统筹协调,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每年谋划实施让老年人可感可得的实事项目,出台一批让老年人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二是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体系,优化老年人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三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劳动就业创业权益,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扩大“银龄行动”规模和影响,引导广大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四是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推动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五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强化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发展老龄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


图片


总台央广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近年来,民政部在农村养老服务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方面有哪些部署?

李永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和考察调研讲话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制度设计,协同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基层基础。推广“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依托村级党组织落实政府投放农村基层的养老服务资源,利用区域党建平台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激发村集体和村民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内生动力。推动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村级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是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采取“抓两头”、“强中间”体系化方式加强服务网络建设。总结推广县域“1+N”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联合体建设经验,增强县级特困人员养老机构失能照护服务能力。拓展乡镇敬老院功能,逐步使乡镇敬老院转型成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前沿阵地作用,支持发展互助性养老。

三是强化农村养老服务支撑保障。将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政府设立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积极培育扎根乡村、贴近村民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专业化、连锁化建设运营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加强闲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利用,优先改建为养老机构、老年食堂、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农村养老服务场所。

下一步,民政部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政策落实。指导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今年5月民政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从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质量安全等多个方面保障农村老年人不出村、不离乡就能便捷享受专业养老服务。二是抓试点示范。今年新增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59个试点地区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民政部将联合财政部加强全过程跟踪管理指导,探索形成农村养老服务有效发展模式。三是抓经验推广。联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案例遴选,总结推广行之有效、可学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法治日报》记者:今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鼓励广大老年人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请问民政部在促进老有所为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廖明: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充分肯定了“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所作所为,发出了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的伟大号召,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和改进老龄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自2003年以来,全国老龄委统筹领导、中国老龄协会具体组织开展“银龄行动”老年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银龄行动”成为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奉献社会的重要平台。“银龄行动”从5省试点到31省全面推开,形成国家、省、市、县携手发动各领域老专家开展支农支教、健康服务等公益行动的良好局面,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截至2024年7月底,参加“银龄行动”的志愿者总人次已超700余万,开展援助项目4000多个,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

为推动“银龄行动”拓面升级、提质增效,促进老有所为,鼓励引导广大老年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今年9月,全国老龄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银龄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新时代“银龄行动”的内涵外延、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拓展了“银龄行动”内容和形式,从以退休知识分子为主拓展到全体老年人,服务内容从以智力援助为主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我们制定了工作方案,印发贯彻落实通知。下一步,将会同中国老龄协会,组织开展好2024年“银龄行动”主题活动,擦亮“银龄行动”品牌,深入推进新时代老年志愿服务工作。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举措,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既安享幸福晚年,又在老有所养中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中国青年报》记者: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偏好居家和“家门口”养老,近年来,民政部在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新的工作安排?  

李永新: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中华文化传统,是用心用情关爱老年人、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民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推进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完善设施布局。指导各地以县域为单位,统筹规划布局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一批功能衔接、服务互补、区域联动的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截至今年2季度末,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床位数量分别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设施数和床位数的90.1%、37.4%。

二是优化运营管理。聚焦破解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小散弱”、持续运营难的难题,总结推广一些地方鼓励星级养老机构托管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经验做法,引导有实力、信誉好的专业品牌机构连锁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以大带小、上下贯通,推动居家社区机构资源共享、转介顺畅、服务连续。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以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抓手,引导各地聚焦居家高龄、失能、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需求,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心理支持等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以及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助急等居家上门服务,把老年人日常急需的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家里面”。

四是加强政策扶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多个文件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各地落实新建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四同步”要求,多渠道增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场地。指导各地通过无偿或低偿提供设施场地、给予运营补贴、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等,助力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留得下、立得久。  

下一步,民政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广大老年人需求期待,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汇聚,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

二是扩大服务供给。培育连锁化、品牌化、专业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按需增加老年人急需的短期托养服务、入住机构前的过渡性适应性服务,积极发展老年认知障碍社区支持网络,有效探索居家专业照护模式。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指导各地用好各类资金投入渠道,落实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开发性金融等支持措施,研究延续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税费优惠政策,推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和评价体系,有力支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